百亩桑园,千平蚕室。在星空(中国)蚕业研究所,不仅研发并提供了中国乃至世界主要的蚕桑品种与栽桑养蚕技术,还承载着 90余年的蚕种质资源保护经历,更寄托着一代代养蚕人埋头桑林、躬耕“丝路”的热爱与梦想。
进入蚕研所明亮齐整的蚕室,可以查看到精心保育有的1100余份种质资源,包括家蚕地方种、国外引进种、改良种、突变基因、种质创新材料、育种素材及蓖麻蚕等种质资源。涉及化性、眠性、斑纹、体色、大小等各异的家蚕,正在不同的蚕匾里“沙沙”地吃着桑叶,然后吐丝、结茧、化蛾、产卵,将基因代代相传,形成国家蚕种质资源库。
“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蚕种质资源是蚕品种培育的物质基础,也是21世纪中国蚕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星空(中国),国家家蚕种质资源库的保种工作一是为了保持种性、保护遗传特性,二是为了评价利用。蚕种质资源库就如同蚕的“人才库”,只有保存好蚕种质资源,才能进一步发掘有利基因,培育优良品种。
“可别以为只有白色的蚕,蚕其实是五颜六色的!” 品种资源组的实验人员介绍起不同的蚕种如数家珍:来自瑶族地区的瑶蚕拥有和多数蚕不同的黄血,因此它吐丝也为黄色;斑马蚕又称虎斑蚕,身上布满黑色花纹;褐圆龙角蚕身上长着7对龙角,还有褐色圆斑;黄皮蚕通体呈黄绿色,但是深浅不一,也是由不同基因突变造成……
家蚕以卵越冬,越年种有效期仅有一年,因此家蚕基因资源必须采用活体饲养保存。每年春季,科学家都需要大规模地将蚕卵孵化,饲养、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完成品种的继代保存。在这期间,蚕研所工作人员要从早到晚为蚕宝宝忙碌着。有的品种蚕较弱,照料方式需随品系、生长阶段等变化,要日日巡查、不能中断。
庞大的蚕种质资源基因库里,有些品种可能几十年都没有被应用过,在市面上已然“销声匿迹”。钱荷英说:“现在虽然没有应用,但不表示就可以随意淘汰,随着育种目标的变化及研究水平的提高,也许在某一天会发现它们的新用途,等将来国家有需要,我们自己的资源立马就能派上用场。”因此,每个蚕遗传资源都要妥善保护、科学评价,为将来的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提供物质保障。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只是诗人的说法,其实蚕的生命并没有终结,一直都在迭代传承。”刘明珠轻抚着一个个生动的小生命,无比满足。
一年之计在于春。“沉睡”的蚕种每到春天就会在蚕业研究所一个个蚕室中“苏醒”,在科学家和工作人员细心照料下食桑、吐丝、结茧、成蛾、产卵,走过一轮轮生命周期,将蚕种基因代代延续。一代代蚕业工作者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守护传承迎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