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征程需要新作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今天,星空(中国)奋力开启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进位争先推进高质量发展进入全新阶段。《我为学校发展做贡献》新专栏,立足江科大人的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回顾平凡却不平常的奋斗进程,展示江科大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动人风采。在高等教育深化内涵式发展的当下,江科大人正在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凝聚力量、砥砺初心,鼓起干事创业精气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奋发共进的机械人
进入12月,薛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学院群重发年度考核相关文件,同时发布消息提醒老师们关注修订内容,“因为马上就要公示工作量了”。作为机械工程学院办公室负责人,她今年参与修订了35份学院各类文件,协助学院领导整理编辑的《教师工作手册》也在定版印刷中。“今年学院节奏明显加快,我们白天忙分工的学院任务,晚上做自己的科研教研。大家都是很晚才回家。”入职两年的青年博士冯晓明说,每次赶夜间8点校车返程时,都会看看还有哪些办公室亮着灯。
即将过去的2021年,机械学院上下一心奋发共进,铆足干劲进位争先,围绕党建思政、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专业建设等方面,寻突破、增亮点、提水平、升排名,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首次申报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和江苏省标杆党委、全国和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获“互联网+”金奖、入围“挑战杯”研究生组国家奖、获省重点教改项目、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全国专利奖、3个省部级科技二等奖、学生发表TOP期刊论文;获7门省一流课程(3门推荐国家金课)、同时建设16门教材....
强基础促引领,凝聚干事创业的同心
向前奔跑要有方向。学院党委强化党建“基础+引领+特色”工作方法,党、政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党员教师“亮身份、亮业绩、亮责任”,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学院党委书记仲崇光认为,党建、学科、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五位一体”融合发展,才能避免党建和业务工作“两张皮”。
“一个学院的生命力如何,发展潜力如何,首先看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周宏根院长介绍,为提高学院领导班子决策水平,2021年学院进一步明确了议事规则规范,“比如说办公会,每个人要报告完成的工作、正在做的工作、打算做的工作,每一档都要落在实处,避免盲点和务虚。”这一项议事制度,也被应用于学院各系部月度研讨、青年博士学术沙龙等活动中。“要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院文化和土壤,让能干的人快速成长。”周宏根说。
为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学院各条口全面梳理已发布文件,对照学校发文重新修订。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通过多轮征求意见和修改,最终审议通过并发布有关分配制度改革,以及系部、团队、个人考核等内容的相关文件。目前正在编印的《教师工作手册》,囊括每一位教师应知的学校和学院各项文件制度、办事流程、联系方式等,这将帮助教职工“安排好自己今后的工作”。
学院寻求支部设置的最优解,4个教工党支部建立在系上,7个学生党支部建在专业、年级上。仲崇光介绍,“党支部建在系部,更有利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比如张建教授既是系部教师也是支部书记,在重点工作中带头作用非常明显。”刘金锋是学院智能制造系主任也是教工党支部书记,对于支部建在系部感受颇深:“今年学院的重点工作,博士点申报、学科竞赛、科研奖项等,都是党员以身作则,冲在一线。”
学院党委还积极探索支部建在科研团队的新模式,成立师生混合的海工装备数字化设计科研团队党支部,促进师生在党建和科研上的双向融合;推进“我为师生办实事”和“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为学院考研学生提供指导服务,考研录取率较去年提升7个百分点;开展党员与青年教师结对子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面向新入职教师开设学术沙龙,加强各专业间的学术交流,帮助教师明确发展定位;打造校企党建联盟特色品牌,为师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平台。
2021年,机械工程学院积极推进“党建标杆学院”“标杆党支部”建设,机械制造系党支部被推荐参加全国样板支部评比。支部书记刘金锋自豪地说:“我们学院的每一位同志都有螺丝钉精神,大家把搞科研的设计规划思路用到党务工作中,把严谨劲用到撰写申报材料上,过程不易,但大家都很有收获。”
补短板促建设,提振谋事成事的信心
“整体感觉都是很向上的,不管是年轻人、老教师还是领导,大家都很努力。”入职一年多的“90后”青年博士胡朝斌评价学院同事,用了“务实、努力、集体荣誉感强”3个关键词。他最近参与了部分科研服务工作,发现“科研秘书要做的事情很繁杂,需要极大的耐心、细心和热心。尤其是学院正在探讨如何将科研服务精准化,突出精准服务理念,就更缺不了热心。”
“70后”薛瑜也在做一项“精准服务”,就是汇总“十四五”期间学院教师有职称晋级意愿的人数,以及他们对照评聘要求填报的业绩表。“主要针对学院的中坚力量。通过填表帮助这一部分老师梳理成果,也促使他们订立计划,然后清楚每一项成果什么时候怎么样去完成。”薛瑜介绍,目前已经收到40多位老师提交的高级职称晋级意愿表。在学院的专任教师队伍中,45岁以下教师超过六成,70、80、90后已然成为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负责人李冲是一名“80后”,全程参与了学院重点工作之一的专业建设。他介绍学院在一流专业建设中,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分析与诊改系统,“将往年数据输入系统就能进行纵向比对,各项数据指标的动态非常清晰,可以帮助我们查漏补缺。比如在成果方面,个别专业课程建设稍显不足,这就是下一步工作重点。”
聚焦“课程建设”这个薄弱点,学院教师积极思考优化策略。朱永梅教授是深耕教学的“口碑人物”,教研教改始终走在前列,也带动一群年轻老师坚守初心站稳讲台。“随着时代发展,社会需要的是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就要通过推进课程建设来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基于这一培养定位,“80后”管小燕试水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她将易于理解的基础概念性知识录制成慕课,布置学生课前预习;线下课堂多为实际案例分析,偏向综合应用,课中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随着师生不断磨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培养优势逐渐显现,学生自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课中积极思考讨论,综合应用型问题能游刃有余应对。经过努力,管小燕的课程被评为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推荐申报国家级金课,既为一流专业建设增添硬核指标,又切实推动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在我们正尝试虚拟教研室建设,预期实现和国内顶尖高校教师在线共同备课,以此提高教学水平。”
在2021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80后”刘金锋作为主要指导老师带队参赛的项目“擎天架海—船用智能胎架领军者”,为学校拿下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金奖。“这是我们‘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一次尝试。通过参加比赛,学生们的科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指导学生备赛的过程,对我未来开展教学工作也有很多启发。”
如今,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获批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是全校首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工程教育认证全面落地后,学院还建成一套核心机制文件和课程归档资料模板。李冲介绍,近日学校启动2022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学院尝试完成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模板,提供给学校其他学院参考使用。
抓长远拓新局,锚定有为能为的决心
“机械工程学院是一个‘年轻的老学院’,一直都处于学校第一梯队。”周宏根说:“但是从2008年开始,学院进入发展平台期,因为那一年,开始有其他学院申报博士点,而我们有些掉队。”意识到这一问题后,机械工程学院锚定目标整装进发。
2021年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展开,学院同步推进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凝练梳理出船舶机械装备设计理论与方法、船舶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船舶机械装备机电控制技术、摩擦与仿生减阻4个学科方向。重点打造船舶与海工装备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海工装备数字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所、机电工程与装备研究所、精密加工与表面功能制备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5个科研团队,其中4个科研团队采用新老搭配双带头人模式,推行团队带头人责任制。
“这种模式优势就是,前辈把好方向、提供资源,后辈集中精力,踏踏实实向前冲。”学院学科办主任李国超是一名“80后”,介绍各团队有许多年轻博士,正好发挥大家的科研惯性,“比如博士点申报,要调研全国所有同类高校的情况,前辈指明重点关注的信息,我们以做文献综述的思路开展调研。”虽然本轮学科点申报“铩羽而归”,但是李国超和同事并不气馁,“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一个拳头,从散打模式进入了攻坚模式。后续学科评估和博士点申报仍然会以这5个团队为主力,结合优势特长,锚定国家级重大项目、国家级人才、专利转化等指标,瞄准目标、全力以赴。”
2020年搬迁到长山校区后,学院实验室场地、资源、设备、人员数量发生了一定变化。从“整内务”到“整内涵”,学院实验中心主任“80后”李磊介绍,“从去年开始,学院系统围绕场地、资源、设备、人员的分解和调配做出优化,对每个实验室提出定点要求。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实验设备绩效分析报告、实验室现状分析报告,针对分析结果进一步优化设备使用。”下一步,学院将把重心放在实验室内涵建设上,打通团队实验室和学科方向,按现有的4个特色学科方向重点打造4个特色实验室。
2021年9月新入职的“90后”辅导员李福来,在过去的3个月里,参与了学院申报第三批全国高校党建“双创”、第一批江苏高校党组织“强基创优”建设计划项目,负责部分内容撰写、申报书校对排版等工作。他眼中的机械人“愿为、善为、有为”,遇到问题群策群力,每个人都以昂扬向上的状态发挥个人力量,助力学院和学校的发展,“都愿意在有限的工作当中,发挥自身无限的能力与价值。”
“现在学院的整体状态是积极奋进的,已经有一帮年轻人被带动起来,踏实肯干。学院的文化和土壤积极向好,今后一定会有更多优质的种子扎根成长。”周宏根希望“年轻的老学院”以昂扬的姿态助力学校进位争先,打造国内一流的船舶与海洋科技装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基地。